《大战宁沪杭》是“大进军”系列巨片中的最后一部,经过多年打磨,如今终于同观众见面了。特别是在纪念共和国华诞50年的日子里观看这部影片,也就更让人思绪翩跹,感慨万端。
《大战宁沪杭》以可靠的历史线索“再现”了推翻蒋家王朝的那场决定性的战争史风貌——1949年4月20日,我军百万雄师发起渡江战役,旋即攻克南京,直下杭州,并于5月27日解放上海……这是一场“大战”,但影片没有就“大战”而“大战”,而是经由这一并不漫长、可又极为激烈的“大战”,以相对独特的银幕语言,尽可能丰富地传达了这一伟大历史过程的思情底蕴,以及那种处在社会大更迭时刻的人的或敌我双方的精神状态及心理变化——时至今日,影片的叙述所给予我们的联想,却可以超越“大战”而滋生起更为阔大的空间。
从银幕上获得的感受告诉我们,编导们对这部影片是下了大功夫的。所谓一份辛劳便有一份收获——无论是影片的气势、结构、场面、细节,还是摄影、美工、剪辑乃至化服道及作品中的某些高科技制作,都体现了战争巨片的磅礴而又扎实的风格。因为影片基本上是在实景地拍摄的,长江就是长江,南京就是南京,特别是上海之役的银幕效果,给观众留下了“原汁原味”的印象。在我看来,《大战宁沪杭》作为战争巨片,基本上是“巨而不虚,大而不空”。
《大战宁沪杭》作为“大进军”系列中的最后一部,如何“出新”是摆在影片创作者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无可回避,也不可能回避。首先值得提及的是,影片在如何体现叙述的纪实性方面作出了自己的探索,或者说,影片干脆从银幕上直接告知观众: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于是银幕上也就有了回忆,有了“真人真事”的亮相。这一叙述虽则有点冒险,但它还是很有效地把观众引入历史生活或战争过程的“再现”之中。尽管影片是“大进军”系列之一,又是完成在最后,免不了要在整体框架的某些构造方面维护系列的基本格式,如两个统帅部的斗争,又如纪实与虚构的融会、把握与设计,等等,但影片的最终实现,还是在叙述方式上显示了自己的某些艺术创造性,如已经提到的对于纪实性的强化,以及选择“真人”对于“真事”的回忆;又如恢宏的气势与精致的细节或场面的结合,并由此而产生的既惊心动魄又细腻充实的视觉效果;即便是对于两个统帅部及其领袖人物的刻画,也因时势不同而呈现出相应的不同,譬如其中的精神状态或心理趋势,而人物的“人情味”,似乎也获得了与时势相通的加强。
《大战宁沪杭》作为战争巨片,战争线索及场面的揭示,也就成为影片叙述的主体。但怎样表现战争,则是一门探索了很多年的艺术。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最重要的特色,便在于编导真正把战争当作战争来表现了。战争绝非游戏,而战争的变化莫测与无可避免的残酷性,则是一种常识。影片没有绕开战争的残酷性,也没有掩盖战争中经常会出现的“非常态”(如失误之类),而且在战争本身特点的制约下,如决战上海但不能打烂这座城市等,这一切便给影片中的战争残酷性及其冲击力添增了独特的光彩。因而当我们观看了这部影片、特别是在领略了打赢战争的不易之后,也就感悟到共和国诞生的无比艰难。我想,这同样是一种真实,一种观众感受的真实体现。